我的回忆——轴瓦材料项目

发布日期:1970年01月01日  浏览649
字体大小:默认
    大约在1989年的5月中旬,本人在厂部领导安排下参加一个新项目调研会,参会人员有:时任大队党委副书记梁天丁、山川公司副经理林友同、政和籍自然人叶 炳荣。会上叶炳荣介绍:他有一个项目来源于邮政部一个朋友,项目名称为:“铜铅钢双金属轴瓦材料”,此项目在国家“九五”和“十五”规划中属于推广开发项 目。会后,时任队长朱祥林立即派出倪立潮与叶炳荣一同北上,前往邮政部了解情况,在邮政部并未了解到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去了中汽集团零部件总公司,得知 目前国内有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在研究此类材料,主要用于检测进口润滑油含有机酸成份的特殊材料。

    得到这个信息回到大队汇报后,大队随即组成调研组,成员有周邦初(当时已退居二线)、倪立潮、詹承友和我共4人,去湖南、福建、江西、上海等地调研,历时6个月形成了“铜铅钢双金属轴瓦材料”项目可行性报告,并提交办公会进行了数次研究论证。

    综观数次办公会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项目在国内首创,技术是否成熟可靠?因为根据调研得到信息,当时国内有两处掌握此技术。一个是中南工大粉 冶所研究成果,该项成果转让给湖南邵阳邵东轴瓦厂不成功,己进入司法诉讼阶段(邵东轴瓦厂诉讼中南工大粉冶所技术不过关,项目不能进行产业化生产)。另一 个是北京双金属轴瓦厂从国外引进双金属生产线,时任工厂总工胡长安自行消化技术,在国内复制转让。二是项目的经济效益如何?当时二九四每年事业费仅 300--400万元,项目的设备投资就需要150万元,若按年产150吨产值300万元计算,项目流动资金要近200万元周转,凭当时经济实力上这样项 目能否承受得了?

    队办公会的研究论证基本围绕上述两方面进行。针对第一点,就是选择哪一家作为技术引进方,办公会讨论非常激烈。原因是:资金投入这么大的项目,如果技术不 成熟,导致的失败必将会给二九四带来灾难,必须吸取过去我们上 “开关厂”项目的教训(即项目开一个,关一个的讽刺说法),必须慎重再慎重。经过数次讨论,朱祥林队长综合各方意见,出人意料地做出与中南工大合作,投入 技术转让费人民币20万元引进该项技术的决定。理由有两个:1、考虑到北京双金属材料厂总工胡长安虽然在技术上有产业的经验,但也不成功的环节,况且他的 技术转让属个人行为,从责任主体来看,若转让不成功,法律责任很难追索,且个人的研发能力也有局限性;2、尽管中南工大有两次转让不成功的案例,但同时也 有了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而且他们技术转让是学校的法人行为,在今后的技术支持方面有中南工大粉末冶金研究所作为技术研发后盾。但与中南工大粉末冶金研究 所签署技术转让合同时,校方提出在转让费20万元的基础上要求我方回购邵东轴瓦厂接受技术转让时购置的烧结材料生产线,即大大小小的设备10台(套),共 计价值30万元。如不购买上述生产线,校方就不同意转让技术,此项附加条件我单位也接受了。

    针对讨论的第二个焦点,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经济效益分析的问题,说实话,我队当时是搞计划内地质项目的,没有涉及到工业会计,基本上没有对一个市场项目 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的能力,在一次办公扩大会上,当时的项目负责人周邦初作经济可行性报告,我也参加了会议,通过对相关环境和条件分析得出该项目若年产 300万销售收入,投资回报为利润率8%的结果。这一下问题来了,起初对项目持反对意见的人,就提出来,项目经济上划不来,上项目还不如把钱存银行,因当 时银行存款一年期利率是11.34%。主要是当时对工业会计的基础认识都没有,闹了些笑话。就这样经过数次研究,在克服许多障碍的情况下,还是决定撤销项 目调研组,成立项目筹备组,从1990年1月1日开始展开项目的筹建。

    首选进入项目筹建的有6人,他们是:倪立潮(负责人)、帅志宏、詹承友、李惠阳、施汉禄(已故)、莫开创(已故)。该项目涉及两个关键生产线,其中电镀铜 生产线不在中南工大转让技术范围内,这个6人小组,就负责设备选型、定购,以及选购烧结生产线配套的电镀铜生产线。整个设备调研、选型、定购过程历时4个 月,涉及设备约20台套,金额约人民币130万元。当时厂址选在队部机关第二食堂,面积约1500平米,需要改造才可使用,从1990年5月份开始着手厂 房改造,自己动手新建镀铜生产厂房,从挖地基,到填土方全都自己干,当时的创业精神至今都难以忘记。

    从1990年1月筹建到1990年5月产品试生产,其中历经种种困难,表现在电镀设备调试、待烧结板块的表面电镀质量(当时提出的质量定性标准:轧不起皮、烧不起泡)、到烧结设备的调试等等方面。

    1991年7月产品通过省级鉴定并正式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150吨/年。1992年11月经核工业总公司批准迁入福州技改,1995年3月项目由浦城迁入福州。

    这5年是艰苦创业的5年。粉末冶金行业对于原从事地质勘查的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一无专业技术人才,二无设备、厂房和资金,生产轴瓦材料几乎不可能, 但是凭着二九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硬是攻克了这一个个难关——没有资金,就贷款;没有厂房,就利用原来部队时期的旧食堂进行改建,所有厂房改建和设备 的安装全部由厂内职工完成;没有技术,就聘请大学教授来传授技术,对从事地、物、水、测等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进行转岗培训,通过学习、钻研,使他们能胜任 粉末冶金工作。
    经过上百次试验,拼搏了50多个日日夜夜,双金属轴瓦材料终于试制成功,经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蓝宝石疲劳强度测试,其疲劳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试制 关刚过,又遇到了销售的考验,工厂成立时甚至没有营销队伍,1994年召开的订货会,因浦城地理位置闭塞,到场的客户寥寥无几。厂领导意识到“酒香也怕巷 子深”,为谋求更大发展,大队领导班子做出了“走出浦城到省城福州开拓”的重大决定。1995年3月从浦城搬迁至福州,跨距430公里的大搬迁,交通道路 也不便,硬是靠自己力量组织了54台次车辆,在仅仅停产5天的情况下运送了600多吨物资,所有物资的装卸、设备的安装全部由职工加班加点完成。从浦城搬 迁到福州后,由于配套设施没有跟上,职工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干部职工长期住在木板房内,住房相当简陋和拥挤,但大家能以大局为重,抱着“先生产后生活”的 乐观态度,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勤奋工作。因为有这样一支好的队伍,也使领导能腾出更多的精力想市场、想生产、想经营,保证了工厂的持续快速发展。这种精 神也使得每一位曾到过现场的领导和同志由衷地赞叹和感慨,核工业部李定凡副部长来视察时,曾赞扬说:想不到地质队能办出这样一个好项目,想不到今天还有职 工过这么艰苦的生活,想不到有这样一支好队伍。(帅志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021-57634889-236),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