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信光明的远方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30日  浏览483
字体大小:默认

 ——读《青山踏遍——二九四大队四十年征程》有感

“从福建的浦城到上海的九亭有多远?”这是书中开篇的第一句话,虽然短短的几个字,却问出了我心中的震撼。单纯计算物理距离的话,答案大概是五六百公里,但是从大山深处起步,脱军装,转军品,迁福州,进上海,从手中简单的罗盘放大镜到上海现代化的生产厂房,从1971年到2015年的距离是44年。

来二九四队工作近三年中,只是平时在和一些老同志聊天时,才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到二九四队原先的一些人和发生过的一些事,对我队有了一个碎片式的了解。直到翻开这本书,才对二九四有了全面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

《青山踏遍》用其独特而敏锐的视角,记录下二九四队这四十余年每件可载入史册的人和事,将那已逝的历史定格在我们眼前。掩卷沉思,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并不是那些位于表面的事件和人物,而是背后那种共性的力量和特性,尤其是对那些一代代不断奋斗、创造传奇的二九四人以及“不甘贫穷,不甘落后,超越自我,拼搏创新”的二九四精神的深思。

万事开头难,勇者亦无疆。当刘恒如老团长在最初来到六〇九团面对种种困境在浦城艰难起步时,当刚刚脱下军装的朱祥林队长第一次站在市场浪潮中为寻求核心项目,身负重压,当机立断决然上马轴瓦材料时,当张培华队长承受着“纽约比上海更好,二九四大队要不要去纽约”的调侃,仍背对福州眺望繁华上海时,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老一辈二九四领导者身上所赋存的非凡勇气。然而,在面对一堆“烂摊子”的时候,勇气固然是不可缺少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勇气背后的家园文化中所蕴含的团队精神。正如王祥林队长所说,在二九四人的心目中,二九四大队就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是在部队时期还是在脱下军装后,“二九四”作为一个概念流淌在每一个二九四人的血管里,绝大多数二九四人甚至把自己的人生与二九四大队紧紧的绑在了一起。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福州、上海这样的都市,作为二九四大家庭有形的符号——“大院”,“院墙”虽不复存在,但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有二九四人仍应团结一致,积极进取,“抱成团”为建设这个共同的家园而拼搏、奋斗,因为二九四大队就是我们二九四人自己的家园。

作为二九四队地勘行业的一名普通地质队员,在这三年以来的工作生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园文化”和“不甘贫穷,不甘落后,超越自我,拼搏创新”二九四精神带给我的温暖与信念。

2012年7月,刚从大学毕业的我只身一人来到了千里之外的福建,对即将面对的未知的环境心中充满忐忑。刚到浦城的第一天,地勘院同事的热情彻底打消了我心中的顾虑。他们早已为我打扫好了宿舍,并对我嘘寒问暖,热情地给我介绍大队的一些情况和二九四大院的环境。接下来正式到办公室上班之后,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挂出了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的笑容。虽然身在异乡,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亲切感。

2013年8月,队领导、在沪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在上海基地举行隆重欢送会,热烈欢送我队“走出去”—赴内蒙赤峰项目组出征。会上王队长分析了我队“走出去”的前景,并对前景充满信心,期待初战告捷。当时我不仅感受到了王队长话语中的信心,并且感受到了他心中重回地勘主业、壮大地勘主业的决心。这让我的心中对未来充满了力量。

作为新一代的二九四人,二九四已经为我付出了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的总结与反省,不断地鞭策自己并充实能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不断地领悟“二九四精神”的内涵,融入到二九四这个大家庭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这个大家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言:“当过去不再照耀未来,人的精神就会茫然地游荡”。感谢《青山踏遍》这本书带我走过了一段奇妙而又深刻的精神之旅。就像书中尾声“无尽的征程”中所写的那样,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这远远不是终点,对于未来,二九四人充满了展望。虽然未来的路可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未知与挑战,但我坚信在“二九四精神”的鼓舞和“王帅组合”的带领下,每一个二九四人会一如既往的用他们身上无惧挑战的勇气和对未来梦想的信念,戮力同心,携手走向二九四大队光明的远方!

(刘潇)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021-57634889-236),我们将及时处理。